NFT交易市场在近些年有起有伏,变化如同过山车一般,2021年时它受到狂热追捧,如今则进入了冷静反思阶段。监管变得愈发严格,市场泡沫破裂,于是关于取消NFT交易的讨论逐渐成了行业焦点。本文会从技术、法律、市场等多个角度,分析取消NFT交易的可能性,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。 NFT交易存在本质上的困境 。 NFT是一种非同质化代币,其核心价值在于数字资产具有唯一性以及能作为所有权证明。然而在实际交易当中,许多NFT项目缺乏真实的艺术价值,也没有实际使用场景,完全依赖投机炒作。这种畸形的发展状况导致市场上充斥着空气项目,最终对整个行业的信誉造成了损害。更为关键的是,NFT交易平台普遍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问题。NFT和加密货币不同,它具有独特性,这使得买卖双方难以达成价格共识。当市场热情减退,大量NFT无人关注,持有者面临“数字垃圾”的困境 。 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,对NFT的态度正在发生明显转变,美国SEC已认定部分NFT项目为未注册证券,中国完全禁止了NFT的二级市场交易,这种监管趋势使合规成本大幅上升,许多交易平台不得不考虑关闭或者转型。2024年欧盟通过了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》(MiCA),该法案有特别规定,若NFT呈现出同质化特征,它将受到和传统金融工具一样的监管,若NFT被用于投资目的,它也将受到和传统金融工具一样的监管,这样的规定致使大多数NFT交易都处在严格监管范围内,大幅增加了运营难度。 区块链可以保证NFT的真实性与所有权,然而在用户体验这方面有着显著的欠缺。gas费很高,钱包操作繁杂,交易确认速度迟缓,这些都阻碍了普通用户去参与。相比较而言,传统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在一些场景里更为高效便利。智能合约漏洞还经常引发安全问题 。2023年,有多起NFT合约被黑的事件发生,这些事件导致价值达数千万美元的数字资产被盗,这些技术风险让投资者逐渐失去信心,进而进一步加速了市场萎缩。 回顾2021年至2022年期间出现的NFT狂潮,当时有众多天价成交的案例,如今看来那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 。的《每一天》以6900万美元成交后,类似的作品很难再达到那样的高度 。市场回归理性以后,绝大多数NFT的价格暴跌幅度超过了90% 。根据2024年报告,NFT市场整体交易量与去年同期相比,下降了78%,活跃钱包数量减少了65%。这种断崖式下跌,不仅清退了投机者,还使真正看好NFT长期价值的建设者陷入困境。市场自我调节的残酷性正在显现 。 在NFT交易遇冷的时候,新型数字资产管理模式开始崭露头角,部分平台采用了“权证+数据库”的混合方案,这个方案可以保留数字藏品的稀缺性,还能够避免区块链的技术限制,这种折中方案在版权保护、票务等实际应用场景中表现出色,传统互联网巨头也推出了自己的数字藏品体系。苹果的“数字徽章”采用了中心化账本技术,腾讯的“幻核”同样采用了中心化账本技术,在保证安全性的情况下,它们能够提供更流畅的用户体验,这些替代方案正在逐渐侵蚀NFT原有的市场份额。 完全取消NFT交易,这或许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。更恰当的做法是,设立更严格的准入标准,提出信息披露要求,将NFT重新定义为真正的数字收藏品,而非投机工具。部分合规平台已开始尝试“白名单”制度以及创作者认证体系。还有一种想法是,让NFT与实体经济相结合。奢侈品溯源属于一个领域,房地产契属于一个领域,学历认证等场景同样属于一个领域,这些地方可能才是NFT技术真正能发挥价值之处。这些应用不靠二级市场炒作,而是专心解决实际问题,也许能引领行业走出困境。在当下的监管和市场环境里,您认为NFT交易平台是该彻底转型,还是等下一次风口?欢迎分享您的看法。 |